史育龙: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会议上前瞻性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了系统阐述,党的二十大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战略部署。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为新征程上满怀信心开新局展新貌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和科学行动指南。

  构建新发展格局事关全局、影响深远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其一,着眼于统筹“两个大局”,事关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版图和治理格局面临重塑。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其二,着眼于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关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拥有品类最全的工业体系、完善的配套能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实现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夯实经济发展根基,跨越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其三,着眼于统筹发展和安全,事关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当前,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地缘政治和安全风险加大,我国发展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上升,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成为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突破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以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应对国际循环的不稳定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才能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确保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其四,着眼于统筹国际合作与竞争,事关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当前,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加速重构,全球分工体系深度调整,竞争日趋激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超大规模经济体特征、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主动选择。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加积极地参与塑造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合作竞争中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广泛凝聚共识,深度开展合作,培育和增强我国在国际合作竞争中的新优势,在开放发展中赢得战略主动。

  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思想共识不断凝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加快,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消费需求持续释放。近年来,通过提升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造消费场景,我国消费潜力加快释放,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持续显现。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4万亿元。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汽车等大宗消费方兴未艾,服务消费正在加快扩容提质,线上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需求有效激发。2023年春节期间,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2%,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电影票房突破67亿元,位列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位。在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的同时,我国消费价格保持了平稳态势,过去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定在2%左右的较低水平,为扩大消费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是有效投资不断扩大。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提质增效,我国投资总量持续平稳增长,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的情况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突破57万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2%,实现了投资规模和投资质量的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序推进,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等重大项目投产运营,川藏铁路、“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全面实施,发挥了投资在经济循环中的牵引带动作用。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下,投资环境持续优化,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

  三是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提升,2022年跃居全球第11位。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研发强度提升到2.55%,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扎实推进,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立科技伙伴计划,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我国产业高端化发展、数字化赋能、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2022年高技术制造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4%和5.6%,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不断加快,工业互联网已应用于45个国民经济大类,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产业发展的“含绿量”显著提高,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超过12亿千瓦。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五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更加通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扎实推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2022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49.5万亿元,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重要作用。大江大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进一步显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扎实开展,县城补短板强弱项“1+N+X”系列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原标题:【史育龙: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抉择
内容摘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会议上前瞻性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207335.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把中部这个“脊梁”挺起来
下一篇:65.2%的城镇化率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