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爱好者董林(化名)没想到:一场篮球赛结束后,新买的球鞋严重开胶了。为了买到一双好球鞋,他曾连续刷了两天某第三方测评平台发布的评测视频,最后花620元买了这双视频博主鼎力推荐的“又帅又能打”的球鞋。
这也是很多消费者的共同心声。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不少第三方消费品测评平台,通过对产品测试评级,声称在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参考,一些测评平台还推荐商品乃至直接带货。消费者买到问题商品、质疑其公正性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侦查发现,目前第三方测评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不少测评机构自立标准,给商品做评级、认证或推荐,难言科学与公正。
乱象之一
“美妆蛋大测评”“散粉红黑榜”“××彩妆全线测评”“当心了,这类产品含有××”……在一大型社交平台上,记者输入“美妆测评”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显示有“6万+”个相关的图文或视频。
这些内容的发布者,有的是一些美妆博主,类似于“个体户”;有的是一些第三方测评机构,背后是拥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公司团队,其评测商品为包括美妆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消费品,比如保温杯、湿巾、防晒衣、球鞋等。
行业从业者陶松告诉记者,近年来第三方测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背后逻辑是切中了消费者面对众多商品时的选择困难,及其对商品功效或安全、服务、价格等方面的担忧。
“从表面上看,消费品市场似乎更规范了,因为测评平台一方面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参考,另一方面可以对企业进行监督,倒逼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陶松说,但实际上是市场更加混乱了。
陶松解释说,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评测入行的门槛。只要有一台手机,连上网,就可以录一段试用、检测一款或多款产品的视频,发到社交平台上,生成一个可供分享的评测内容。
“此外,很多第三方测评机构具有商业属性,这一属性决定其主要目的在于营利,公正性很难保证。”陶松说。
中国质量新闻网黑牛投诉运营负责人王东红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对第三方测评平台尚未设置准入条件。
在中国质量报刊社《产品可靠性报告》杂志社社长刘大平看来,第三方测评平台的兴起,出发点是好的,是消费者、机构等民间力量自发组织的对产品、服务的质量监督,是为了适应消费者提升消费体验的需求,助力规范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商家提升产品、服务质量。
“但目前相关部门对第三方开展测评服务没有从业资质、准入门槛的规定,行业参与主体的良莠不齐会为虚假测评、营销推广、恶意公关等灰黑产业链提供温床。”刘大平说。
乱象之二
自定评测标准
记者侦查发现,除了没有准入门槛外,第三方测评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测标准,一些机构自立标准,给商品做评级或推荐。而评测标准不同,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以拉杆箱为例,一家测评平台选取了极物、森马、小米、汉克、不莱玫5款拉杆箱,通过对拉杆性能、噪音、推行感受、抗压能力、坠落测试、滚落测试、重量等方面的评测,得出的结论是小米旅行箱“价格贵,抗压能力差,坠落易变形,性价比一般”。另一家测评平台对拉杆箱的评测中,通过外观细节、拉链使用感受、材质、拉杆、轻便性等方面的测试,则得出小米旅行箱“最靠谱”的结论。
而在美妆领域,记者梳理评测内容发现,针对化妆品功效评测的内容占比较大,其中美白、保湿、祛斑、祛痘等关键词频繁出现。有的保湿评测方法是“将产品涂抹在新鲜的玫瑰花瓣上,8小时后再次拍照对比,花瓣越鲜艳饱满,说明产品的锁水力越好”。
对于上述评测方法,德州昂立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工程师翟丽认为,用植物作为实验对象,效果是不能类比到人体皮肤上的,得出的结果没有说服力。
这样自定标准进行评测的情况并不鲜见。早在2018年5月,锤子科技发布坚果R1手机后,有科技测评平台发布评测结果,指出R1手机存在压感屏不灵敏、缺失镜头过滤红外线的功能等7项失误。但一些媒体和网友评测后认为,该科技测评平台给出的结果不客观。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自定标准、评测方法不专业是第三方测评行业目前存在的最大乱象。
“以自媒体、商业媒体为代表的第三方测评平台,主要是to C(面向普通用户),整个行业没有评测标准,基本上都是各家自说自话,角度不同,目的不同,评测的结果也不同。”陶松说,更要警惕的是,一些测评平台与品牌方不但没有做利益隔离,反而进行利益绑定,这样一来评测标准形同虚设。
刘大平也指出,主流媒体、官方机构在做产品测评时从数据采样,到数据比对,再到发布,都要遵循一套严格的流程和规范,要保证科学性、公正性。而一些社会民间机构在做测评时,就充满了随意性,科学性、公正性也大打折扣。
乱象之三
虚假测评普遍
记者注意到,目前一些“头部”测评机构正在扩展商业版图,除了做评测外,还基于利益考量,要么推荐自己的产品,要么为他人代言产品,甚至有些平台出现了“黑”竞争对手产品的情况。
董林就发现,从去年开始,自己经常浏览的第三方测评平台上多了一个“购买链接”,“这种做法更像是提供了一个商家‘白名单’,即这个商家是该测评平台认可的,商品质量是有保障的”。
可在他看来,这种模式下销售的商品实际上很难保质保量。今年10月,他通过该测评平台买了一双球鞋,打开包裹后发现鞋带竟然少了一根。
“虽然这些测评平台都作出货源保真的承诺,也有相关措施,但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有时候同一型号的球鞋,在外观和性能上均有出入。”董林怀疑,抖客网,有可能是鞋贩子将存在瑕疵的正品,经过第三方测评平台引流,低价出售。
来自新疆的冯艳经常从第三方测评平台上选购商品,因为“省时省力,不用再货比三家”。但她最近从某测评平台上买的几样商品,均出现了质量问题:保湿喷雾喷到脸上后,脸部皮肤出现泛红刺痒;宝宝用的保温杯,早上刚装进热水,到中午水就凉了。
对于上述现象,陶松指出,第三方测评平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商业模式很难保证评测的公正性,并且还存在虚假测评、不正当竞争的隐患。
从业多年,陶松发现,有一些测评平台将没有问题的商品送去检测机构检测,获取合格的检测报告。但实际上,还存在一些不合格的产品,被混在一起卖给消费者。
消费行业某杂志社负责人也指出,一些民间机构、个人从事的产品测评存在检测科学性与否的问题,缺乏过程公正。比如,检测的样品可能是无法核实确认是否为厂家正规生产的商品;检测过程缺乏监督,人为因素、随意性大。
今年年初,广东省公布2020年查处的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其中,“小红花测评”因商业诋毁被罚10万元上榜。
原标题:【记者侦查第三方测评平台三大乱象:没有准入门槛 虚假测评普遍】 内容摘要:篮球运动爱好者董林(化名)没想到:一场篮球赛结束后,新买的球鞋严重开胶了。为了买到一双好球鞋,他曾连续刷了两天某第三方测评平台发布的评测视频,最后花620元买了这双视频博主鼎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46551.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