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表示,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带来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向中国传导的压力在加大。那么,该如何评估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中国又该如何超前应对呢?
首先,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苗头已经出现,其根源在于不平衡的货币政策。
近期,美联储提出将于3月加息并缩表,表明美国的超级量化宽松政策已经到了逆转时刻,这必然给美国股市和全球股市带来震荡。
短短两年时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2020年初的4.2万亿美元扩张到了目前的8.8万亿美元,其流动性已经到了“发高烧”的地步。通过大规模印钞发钞,美国一方面刺激投资需求,托住并拉高了股指,另一方面刺激和稳住了消费。但由于美国内部经济失衡,产业链存在结构性痼疾,其货币刺激手段将导致反噬效果。
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在2019年已达到历史性高点,却又在2020年3月本土疫情大暴发时逆势上涨,到目前涨幅达40%左右,其背后动因就是货币超发。可以说,股市暴涨就是实体通胀的前奏。只是在疫情掩盖下股市和实体经济出现了阶段性的背离而已。
随着美元加息和缩表,欧洲央行有可能加息,英国则已经加息。其他一些经济体也将采取收缩政策,将诱发美元、欧元等回流,可能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其中,美国股市很可能发生灾难性调整。
其次,要透过金融现象的浮云,看清楚主要国家实体经济的走势。
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出现高通胀,是货币政策和制造业两种“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国家在抗疫政策上犹豫不决,错失了调整和稳定经济的良机,之后通过货币刺激需求,使大量资金涌向股市和大宗商品。同时,由于交通、物流不畅,一些行业劳动力短缺,制造业难以恢复,物价必然节节上升。过度的流动性对稳定物价有百害而无一利。
按照前期美国构建的“主流观点”,其通胀率大幅上升是经济持续复苏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步降下来。这个判断是片面的,因为遵循资源全球化流动的逻辑,通胀也是结构性的,是可以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传导的。美国是全球化布局资源的典型国家,它的经济增长从来就不是仅靠本土范围内经济活动来维系的,美国资本控制的跨国企业在全球各地从事经济活动,支配资本、物资、资源,其经济复苏必须依赖全球主要合作伙伴。所以,其内部货币政策推升通胀,其进口产品也会推升通胀。这就导致通胀不可能短期内回落。除非其恢复一般商品的平价生产。
而中国不同,我们既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资金投向基础产业、一般制造业,投向中小企业,又注重保就业、稳定居民收入水平,从而保障了供需两端同向发力。特别是,中国抗疫走在前列,生产、运输、商业、投资总体保持平稳,不仅稳定住了内部的产业链、供应链,而且扩大了出口规模,抖客网,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制造业支撑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经济的“双循环”战略是应对新冠疫情以来国际经济金融波动的最佳方略,只要我们稳住经济大盘,按照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思路深化改革开放,就能够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的任何冲击。
再次,做强开放型的国内金融体系,抵制金融霸权“剪羊毛”行径。
美元霸权是当今世界的经济毒瘤。在世纪疫情之下,一方面,美国对防疫采取放任态度,维系表面上的人员自由流动和经济繁荣;另一方面,通过超大规模发行美元,试图将经济增长压力稀释到全球,剪全球的羊毛。如果一国的货币政策跟着美联储起舞,把流动性用得过满,一旦美元回流就只能吞下苦果。
在疫情冲击和经济减速双重压力下,中国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常态化,不搞大水漫灌,股市、债市、汇市运行总体保持稳定。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大的波动,我们有余力、有储备可以调节。如果美联储政策收紧导致美元回流,我们可以启动降息等措施增加流动性。
同时,我们将继续做好“六稳”“六保”,从供需两端落实落细相关政策,保市场主体,稳基本盘,推进新一轮减费降税,支持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做好“普惠”和“滴灌”金融服务,振兴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完善升级基础设施。同时,要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开放,用更成熟更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国际资本、跨国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红利。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做大这片热土。(作者是证券日报副总编辑、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原标题:【董少鹏:美国经济发烧,中国不会被迫吃药】 内容摘要: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表示,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带来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向中国传导的压力在加大。那么,该如何评估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中国又该如何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73715.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