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两个月。这场冲突不仅是俄乌间的军事冲突,而且是俄罗斯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的经济战。在战事和经济制裁等连锁反应下,世界股市、汇市、原油、粮食和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等随之反复震荡。俄乌冲突将对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期邀请专家深入探讨。
主持人
经济日报社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徐向梅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雪上加霜
主持人:俄乌冲突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如何?
黄汉权(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侦查中心主任、研究员):近年来,受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受到重大冲击。俄乌冲突使本已受到重挫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遇新的打击,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挑战和更多的不确定性。
俄罗斯和乌克兰作为全球能源、工业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重要供给国和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运输通道,是全球主要产业的重要参与者,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俄乌冲突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制裁,给本就不稳定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更大风暴。
这种影响可以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维度来讨论。从短期看,俄乌冲突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突出表现为原材料断供、零部件短缺、物流堵塞等,主要影响集中在以下行业和领域。
一是全球“芯”荒问题可能恶化。俄罗斯和乌克兰是生产半导体芯片不可缺少的金属钯和特种气体的关键来源国,俄罗斯生产全球40%左右的钯,抖客网,乌克兰供应全球将近70%的高纯氖气、40%的氪气和30%的氙气,美国半导体芯片制造业所用的氖气和钯几乎完全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俄乌冲突导致氖、氪、氙等特种气体和钯供应临时中断,并推升全球氖气、钯金价格大幅上涨,可能会让历经一年多的全球“芯”荒雪上加霜。
二是加剧汽车零部件供应短缺。汽车产业关联行业多,产业链长,供应链跨境合作非常普遍。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世界知名品牌汽车企业纷纷关闭其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零部件制造工厂,仅乌克兰就有38家工厂被临时关闭,产品涉及电线电缆、生产线套、电子产品、汽车座椅等,使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再次受到干扰,导致大众、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多家德国汽车制造商近期宣布减产甚至停产。
三是影响镍、钛、铝等重要金属稳定供给。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镍、钛、铝等重要金属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如2021年俄罗斯镍产量占全球11%,仅次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位居全球第三名。受俄乌局势影响,3月8日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金属镍价格首次突破每吨10万美元,创历史新高,堪称“妖镍”。镍、钛、铝等金属是航空、汽车、化工、装备等制造业生产必不可少的上游关键材料,如波音、空客等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制造业需要钛,镍可被用于制造不锈钢和电动汽车电池,这些金属供应受阻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航空、电动汽车、不锈钢等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四是造成海陆空物流堵塞和运输成本上涨。俄罗斯和乌克兰是欧洲和亚洲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俄乌冲突不仅切断经乌克兰的黑海海运航线,也导致经过乌克兰、俄罗斯的航空和陆路运输大部分被叫停,跨国物流公司不得不选择更长的中东航线作为替代,包括马士基航运、地中海航运在内的国际海运巨头甚至停止接受途经俄乌的欧亚货运订单,不仅造成大量货物运输堵塞和物流中断,也进一步推高疫情以来的运输成本。
从中长期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和重构将因俄乌冲突而加快。其实,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最近几年一直在进行,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各国高度相互依赖的产业链供应链暴露出其脆弱性和风险性,主要经济体为降低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纷纷强调增强本国对重点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和提高关键供应链的弹性。受此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从过去基于比较成本优势原则转向兼顾成本、效益和安全,成本效益最大化不再是决定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风险和安全作为新变量进入生产函数,成为影响跨国企业布局加工制造基地的重要考量,很多企业甚至愿意牺牲部分效益以保证安全。
在这种逻辑下,跨国企业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特别是减少对外采购依赖和实施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面临重组,满足安全要求的短链化、分散化、本土化、区域化、阵营化等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方向,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这种趋势。
不可否认,在当前大国战略博弈加剧、疫情仍在蔓延、地缘政治冲突爆发的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这种调整对大国而言可能是“个体理性”的,但对世界整体而言却带来“合成谬误”,因为它显著提高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成本,降低了世界经济运行效率,不利于世界经济平稳顺畅运行和尽快走出疫情影响的阴霾。
既是地缘之争也是币缘之争
主持人:俄乌冲突对全球金融格局的影响如何?
张茉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当前,金融制裁已成为大国博弈替代“热战”“冷战”的常态化工具和经济武器。俄乌冲突不断升级,美西方对俄罗斯金融制裁不断加码,势必成为改变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催化剂,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全球金融格局发生深刻演变和调整。
俄乌冲突以来,美西方对俄实施全方位、无差别、史无前例的制裁。金融制裁尤其为甚,先后祭出冻结俄央行海外资产、将俄主要银行踢出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限制对俄罗斯金融机构及其他行业龙头企业的融资、大幅抛售俄金融资产、调降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至垃圾级等,美国财政部甚至祭出禁止俄政府通过美国银行账户偿还美元债务等金融大杀器,旨在动摇俄罗斯金融基础设施,打击俄罗斯金融系统,切断其使用美元渠道,削弱俄海外筹资和自救能力。
受制裁影响,俄罗斯金融市场一度出现剧烈动荡,卢布大幅贬值,特别是俄由于不能进入国际偿债市场,或将面临历史性违约的风险。近年来,尽管俄罗斯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反金融制裁的盾牌,且俄乌冲突及受美欧制裁以来也采取了一些反制措施,但俄经济金融不可避免将蒙受重大损失。
俄乌冲突既是地缘之争,也是币缘之争。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裂痕已现,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大幕正在拉开。美元占国际支付的40%,占全球储备货币的59%,短期内美元霸权地位无法撼动。然而,将美元用作武器,正是所谓的金融战争。美西方对一国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储备资产进行冻结,不仅给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秩序的稳定性、可靠性蒙上阴影,更让世界对储备资产这类“无风险资产”产生质疑,继而颠覆对当前全球支付和储备体系的认知。“去美元化”力量将加速二战后牙买加体系以及国际金融格局的深刻重大调整与重构。
首先,国际储备货币格局“去美元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美西方对俄实施空前的制裁充分暴露出世界经济体系过度依赖美元和美国金融系统的弊端,将使世界各国将保障储备资产安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并促使更多国家寻求外汇储备、结算货币和支付体系的多元化,加速“去美元化”进程,进而动摇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基础。为应对制裁,俄罗斯宣布在能源、大宗商品等领域与“不友好国家”直接以卢布结算,加快与美元和美欧金融体系脱钩将成大趋势。与此同时,印度央行正与俄罗斯央行探索建立“卢比—卢布”贸易支付机制,以绕过美元。沙特阿拉伯也正与中国方面积极磋商,讨论将其向中国出售的部分石油以人民币计价。而此前,中俄双边贸易已有17%以人民币结算,俄乌冲突及对俄制裁将推动人民币结算支付比例继续上升。新兴经济体的这些战略新动向势必会削弱美元在全球石油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对石油美元体系形成巨大冲击。
原标题:【俄乌冲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内容摘要: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两个月。这场冲突不仅是俄乌间的军事冲突,而且是俄罗斯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的经济战。在战事和经济制裁等连锁反应下,世界股市、汇市、原油、粮食和有色金属期货市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76513.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