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据媒体报道,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因不堪每年近千万元的订购费,不得已宣布停用中国知网。对此,知网方面予以了否认,但中科院图书馆却称消息属实。随着舆论发酵,知网经营逻辑再次遭到广泛质疑。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刘天一/摄
借鸡生蛋的生意做成这样,令多少企业汗颜
寻根溯源,中国知网源自1999年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主打“知识共享”,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带来了便利。也基于此,国家随后将其列入“火炬计划”,大量高校充分贡献了自己的学术资源。可以说,是国家力量成就了知网,学术界的无私支撑了知网。但随着自身盘子越做越大,知网不仅没有将社会善意作为激励创新的催化剂,反而将这份支持视为获取垄断利润的来源,抖客网,对“知识分享”的阻碍日益凸显。【详细】
同方股份财报显示,仅2020年,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11.68亿元,毛利率高达53.93%;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4.96亿元,毛利率达51.30%。借鸡生蛋的生意做成这样,令多少企业汗颜。【详细】
知识可以付费,但不能坐地生财
平心而论,收费并不是知网的“原罪”。平台提供论文查重、一站式搜索、学术资源电子化等信息服务,获得相应商业收益无可厚非。但“知识分享”毕竟不是唯利是图的生意,普惠性和公益性应当是第一位的,单纯强调商业性,甚至搞起“知识垄断”,就南辕北辙了。【详细】
知网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公众怀疑它“薅作者羊毛,织自己棉袄”,还在于社会普遍认为知识产权的应有之义是用保护推动创新。音乐领域的独家授权已被打破,改变了部分互联网平台的垄断模式,有利于营造互联网开放生态。在其他领域,也应鼓励授权方面的有益探索,避免有人借保护知识产权之名阻碍创新。【详细】
降低“知识分享”的门槛尤为紧要
其实,知识的传播渠道被垄断,这相比于争议,更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应该是什么样,其商业利益是否可以高于公共利益?如何革新机制,合理平衡各方利益?毕竟,屡屡赢得议价权却引来非议,这并不是大家想要的样子。【详细】
作为当今社会一项必要的信息基础设施,“知识分享”平台的建构也需要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在市场化选择之外能不能打造出一个公共性的学术数据库产品,让作者、报刊社、数据库企业、机构和普通用户等各方实现“共赢”,降低“知识分享”的门槛,恐怕是更为紧要的现实课题。【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广州日报)
V视角:
@成都熊猫满街跑:我的论文免费被知网收录数据库,我却需要付费查看。
@夏槿凉安ya:知网查论文重复率是真的贵,查不起,不查又不行。
@是DoubleTing呀:毕业之后再也看不起知网了,明明饱了中间商,却还打着知识的名义。
@·川森海空·:知网,你怎么天天上热搜也不见整改?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受到“一边倒”的指责,知网不妨扪心自问,牟利冲动下,是否还有“知识共享”的初心?这已经不是知网第一次引发争议了。连高校、科研院所等论文产出大户都在议价中处于弱势,有必要追问一下,知网凭啥这么牛气?还要在垄断路上狂奔多久?知识可以付费,但价格应该公道,别既占了国家的便宜,又寒了学人的心。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原标题:【知网凭什么在垄断路上狂奔?】 内容摘要:新闻背景: 据媒体报道,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因不堪每年近千万元的订购费,不得已宣布停用中国知网。对此,知网方面予以了否认,但中科院图书馆却称消息属实。随着舆论发酵,知网经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77475.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