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市场乱象丛生,监管不能“失明”,必须出重拳,狠刹虚假宣传、欺骗性消费的歪风。
“治愈近视”的神话早已破灭,但五花八门的“近视治疗”依然很有市场,收割了一批又一批焦虑的家长。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儿童青少年及家长,不要被市场上所谓的“近视治愈”产品忽悠,应通过科学用眼、适量户外活动等方式保护视力。
“三十米外雌雄难辨,五十米外人畜不分”!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轻则影响学习质量、妨碍体育锻炼,重则容易引发白内障、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多种严重并发症。于是,一旦家里孩子得了近视,家长们都很着急。
问题在于,近视可防、可控,抖客网,却不可治愈。从科学角度讲,绝大多数近视是轴性近视,即眼球长度不停拉长造成的近视。而现在所有的治疗方法,都不能把眼轴变短,所以说近视是不可逆的,只能通过配戴眼镜、近视眼手术等方式来进行矫正。
早在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明确指出“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所谓“康复”“恢复”“近视治愈”等表述,纯属误导。但是,架不住庞大人群中潜藏的侥幸心理,为了孩子,很多家长愿意花钱试一试。
一些商家的“话术”也非常具有迷惑性,忽悠了不少消费者。比如,有的视力康复机构会告诉家长,“度数是永远不会恢复的,但视力可以恢复”,貌似客观的说法让人迷糊;有的宣称采用苗医、中医针灸等视力治疗方法,真假难辨;有的宣称使用了“3D训练”“5D热敷”“6D移动光学”等酷炫技术,制造概念吸引家长掏腰包。
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骗局,不仅让家长的钱财打了水漂,还会耽误孩子的近视防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市场乱象丛生,监管不能“失明”,必须出重拳,狠刹虚假宣传、欺骗性消费的歪风。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分别明确卫生、工商、教育、质检等部门的责任,多方合力打击,不给忽悠者生存空间。其次,要建立行业规范,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此外,还要建立畅通、高效的曝光机制,普及好近视防控科学知识。只有严查严惩各种“瞎处方”,才能还孩子们一个光明的未来。
还应看到,近年来,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2.7%。一定程度上,是“小眼镜们”越来越多,带火了近视矫正市场。因此,除了依法打击市场上的违法违规行为外,还要从根源上解决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的问题,擦亮孩子们“心灵的窗户”。
实际上,聚焦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国家有关部门已连续出台多部文件,包括引导学生自觉爱眼护眼、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等,为呵护儿童青少年视力提供指引。
应该说,科学用眼加上适量的户外活动才是近视防控的“良药”。家长爱护孩子视力,盼望孩子早日康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必须“擦亮双眼”、用对方法,不能“病急乱投医”。(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近视不可治愈,儿童近视治疗为何还有市场
近视治疗市场乱象亟待“治疗”
原标题:【中经评论:严查严惩"瞎处方",为孩子们"擦亮眼睛"】 内容摘要: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市场乱象丛生,监管不能“失明”,必须出重拳,狠刹虚假宣传、欺骗性消费的歪风。 “治愈近视”的神话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91610.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