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关系到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就业率必须真实有效,绝不能浮夸注水。
毕业季已至,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进入人生新阶段,就业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重要关卡。教育部于近日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要求各地各高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严格规范做好就业统计工作,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关系到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1076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各地高校、企业正在创新招聘方式,努力化解疫情对就业造成的影响,为高校毕业生开拓更多就业渠道。
然而,一些高校仍然存在着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等现象,有的学校将毕业证与就业挂钩,还有的高校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可想而知,这样统计出来的“注水”就业率,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更扰乱了毕业生就业环境。
就业率必须真实有效,绝不能浮夸注水。国家统计和发布毕业生就业数据,有助于掌握高校毕业生真实的就业情况,进而研判出台相应的促就业措施。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地方和高校将就业率作为“门面”,过于看重就业数据,不惜“注水”甚至“造假”,而非将工作重点放在全力帮助毕业生就业上。
挤掉有“水分”的就业率,刻不容缓。避免学生“被”就业,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四不准”纪律要求,进一步核查就业数据。目前,教育部已开通毕业生本人核验渠道,保证每位毕业生能及时查询、如实反馈本人就业状况。此外,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独立统计、核查就业数据,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严格规范做好就业统计工作,还是要从根本上出台有力有效措施,保障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三月份以来,国家持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24365校园招聘服务”等活动,将多种就业服务送到毕业生身边。各地各高校在系统实施“万企进校”“百日冲刺”等措施的基础上,也重点加强了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的工作力度。接下来,还要出台更多真招实招,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线上服务,进一步挖掘传统行业就业优势,拓展新兴行业就业空间,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持续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不断向就业市场释放“红利”、投放“工具”,抖客网,以全面、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推进就业,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人才力量。(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杨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不容造假
为基层就业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空间
原标题:【给毕业生就业数据“注水”当严惩】 内容摘要: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关系到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就业率必须真实有效,绝不能浮夸注水。 毕业季已至,高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96531.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