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研究”开题会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屹桉)8月20日,由中国农业大学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左停担任课题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研究”开题会召开。与会专家围绕项目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项目意义重大

  开题论证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于乐荣主持,她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基本情况和出席会议的领导与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院人文社科处处长张颖作开题致辞。她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指出左停教授本次获批的重大项目对学校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主题凝练、研究力量汇聚和研究层次提升有重大意义,并对参加开题论证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她希望各位专家在项目成果的推介和宣传中给予宝贵的建议,并预祝本次项目开题会圆满成功。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林涵认为,左停教授长期深耕于农村发展管理和社会保障领域一线,带领教学和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果,此次左停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解决低收入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期盼左停教授团队为带动相关学科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低收入人口帮扶理论

  会议第二阶段由开题专家组组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林闽钢主持。

  在课题汇报环节,左停作为课题首席专家首先代表课题组作课题总述,他分别从研究状况和选题价值、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论证。他指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牢牢把握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内涵。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立足“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的政策实践背景,动态总结各地的政策实践经验,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低收入人口帮扶理论,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的政策体系和机制。考虑到中国区域发展差异,课题组将秉持“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型”的思路开展具体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并联合部分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开展研究。本课题将分为五个子课题,子课题之间是纵横交叉,串联与并联协同配合关系,共同构成建立和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研究的全部内容。

  子课题一“国内外城乡发展背景下的低收入理论与政策研究”负责人岳经纶教授介绍了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剖析国内外有关低收入理解的理论、梳理国内外低收入人口帮扶的理论、比较国内外低收入人口帮扶支持政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支持理论四个方面。除此之外,课题将帮扶支持政策与促进共同富裕相结合作为创新,希望为总课题和子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同时他强调课题组将基于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来探讨低收入与贫困问题的关系、低收入群体与困难群体的关系,并探索描绘低收入人口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将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理论”的路径,比较、分析、构建低收入人口帮扶理论,抖客网,进而形成复合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理论体系。

  子课题二“农村困难群体及其帮扶政策和机制成效评估研究”负责人任金政教授指出本课题中的政策评估与研判为子课题三开展低收入人口的需求分析提供基础支撑。他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摸清农村困难群体的构成及生计现状;第二,已有帮扶政策的梳理及效果评估;第三,现有的帮扶政策在衔接期存在的短板。本课题面临的两个难题:一是低收入群体帮扶政策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多项政策的综合效果评价方法如何选择?二是帮扶政策与机制的边界如何进行界定?

  子课题三“农村低收入标准及其识别、低收入人口特征及其需求研究”由檀学文教授牵头负责,他指出总课题和子课题三面临的共同挑战是:低收入人口的识别和界定,从而制定科学的低收入标准、准确界定低收入人口数量、明确刻画低收入人口特征、有效识别低收入人口需求进而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课题拟采用相对贫困研究视角,与扩大中等收入、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契合。在此基础上,采用收入水平分层、弱能和弱势群体分群的分类标准识别低收入人口的内在需求。此外,低收入人口的精准画像需要家庭数据的采集,这背后涉及到相关立法的问题。

  子课题四“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工具与供给研究”的负责人贾玉娇教授围绕政策建议部分的学理性进行探讨,她指出本课题研究关系到政策体系、政策技术和政策理论的创新,低收入群体作为一种现象,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课题拟透过低收入群体的现象捕捉本质性、稳定性和具有穿透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从更广义的视角来看,除了低收入群体外,生计维持系统脆弱群体也面临暂行性和阶段性的风险,本课题在此基础上拟适当延展。她表示,希望在左停教授的引领下,课题组成员形成学术共同体,共同为课题成果产出作出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

  子课题五“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的机制建立与完善”由钟仁耀教授牵头负责,他指出中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帮扶机制,这些机制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与“攻坚式”特征,在新阶段需要将其进行常态化改造与常规性契合。他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多主体协同互促机制研究;第二,不同层级政府和跨部门协作机制研究;第三,分层分类的政策保障响应帮扶机制研究;第四,地方实践创新经验的推广提升和常态化机制化研究。

  课题应突出理论性与创新性

  在专家评论环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雷明提出课题围绕低收入人群常态化帮扶机制展开研究,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义重大,课题研究设计全面、针对性较强。他指出,研究成果的实际指向是课题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低收入人群的识别和界定中对象的全面性和精准性是课题的难点。同时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集中在机制和政策中,建议全面深刻理解常态化在政策指向中的内涵。

  课题研究应围绕四个重点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杨立雄指出,第一,对低收入人口的界定是课题研究的关键内容,希望课题组对低收入本身的界定作出相应的理论贡献;第二,从政策和学理方面分析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理论与贫困理论的区别和联系;第三,低收入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即对低收入家庭精准画像,这涉及到数据采集、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运筹,这为后续提出低收入精准性帮扶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参考;第四,在低收入群体帮扶机制的研究中注意不同帮扶主体边界的界定和定位。

  课题抓住了时代主题和国家需求,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课题内容全面、逻辑论证缜密,既有理论创新,也有很强的政策实践。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浩淼指出,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努力做到理论研究突出创新性,政策建议突出操作性,在研究内容中注意对常态化的论证和探讨。与此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城乡差异和城乡融合。

原标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研究”开题会举行
内容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屹桉)8月20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左停担任课题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研究”开题会召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zmt/137755.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民生加银旗下4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孔思伟
下一篇:林渌离任国联安新精选混合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