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被算法挟裹,消费者也成逐利工具。
技术主义者便利蜂,正在陷入舆论风波。
在众人的印象中,便利蜂是一家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的连锁便利店,很多上班族在这里购买早午餐和零食。但消费者难以意识到的是,便利蜂店里密布的摄像头充当着一双双眼睛,为其背后的“系统”正在收集顾客的一举一动。
根据南方周末的一篇侦查报道,在便利蜂,这样的摄像头不仅盯紧顾客和员工,还从店内延伸到了店外。为了选址,便利蜂采取“贴拍”方式,在居民小区、写字楼甚至到国家机关门口进行拍摄,在后台积累了数十万条拍摄数据。
对此,新京报评论称,疯狂采集路人信息,便利蜂突破了商业边界。
今年6月份,便利蜂被传赴美上市。对此公司给予否认。天眼查显示,公司至今公开过三轮融资,投资方里有斑马投资、腾讯投资和高领投资等机构,最新估值超百亿。
有分析认为,数据安全问题,抖客网,可能会影响便利蜂上市。
“疯狂采集”公共图像信息
便利蜂的创始人庄辰超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其最近一个创业项目是斑马投资,之前创立的去哪儿网出售给了携程。
2016年12月,庄辰超拿出3亿美元投入便利蜂,创始团队还有原7-11和邻家的员工。这次创业,庄辰超研究了很久才出手,他要找到“一个在中国还没有被人做成的,带有实验性质的事。”
但在当时,便利店并不在风口上,在北京开便利店更不被外界看好,7-11在北京十几年也就只开出两百多家店。
对于选中便利蜂这个项目的原因,庄辰超在2017年9月份对媒体称,便利店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被算法驱动,基于大量数据分析形成“千店千面”,从选址、选品、货价陈列等都能给出指导意见。
2017年2月,便利蜂第一家门店在北京中关村开业。至2017年年底,门店总数只有60家;2018年年底,这个数字是570家;到2020年年底,它已经开出2000家店铺。
如此快速扩张,得益于便利蜂的数据收集能力和手段的进化。创业初期,公司通过做App、共享单车来了解用户性别、年龄等数据。但很快摸索出一套摄像头捕捉信息的方式,公司专门成立了信息采集部,雇佣专职的信息采集员来收集所有具有价值的数据。
据南方周末报道,便利蜂信息采集的方式是拍摄视频,内部称之为“贴拍”。
庄辰超曾公开表示,公司70-80%的数通过视觉采集,极少量用电的设备会用IoT采集,比如温度、声音等。他甚至将数据收集作为便利蜂的“核心优势”,“我们签约实际上是没有人工判断的,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工判断,也没有经验一说”。
据前述报道,以新店选址为例,贴拍对象包括目标店铺一平方公里内的的小区、学校、写字楼、培训机构、竞争对手、医院以及政府机关。
便利蜂采集主管称,包括商务部、交通部、环保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海关总署等一些北京政府机构,也在贴拍范围内。针对北京五环以内所有办公楼的数据总量高达4.3万条,上海约有2万条。
对于媒体的求证,便利蜂回复称,公司成立至今绝不存在“偷拍”行为,同时否认对住宅小区、商圈和国家部委的拍摄。回复表示,公司信息来源为购买第三方数据。
但上述报道提及,登陆便利蜂的“黄金店铺管理后台”系统,确认了信息采集的存在。而且报道公开后,便利蜂至今未澄清声明。
由算法驱动的“系统”
有了数据,进而由机器学习的算法处理形成自动化决策,替代店长和店员的判断,这是庄辰超引以为豪的创新,这样的系统也一直是便利蜂专注做的事情。
2020年12月,青藤大学(现改名青藤)出品的一档节目中,庄辰超介绍了如何搭建起适合便利店零售的数字化模型。
便利蜂最先切入的部分,是底层的ERP系统。接着进入到订货,优化选品、排班、人力的环节,最后陈列、物流的优化都交给系统自动化来处理。这个过程中,尽可能让数据采集是来自于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交互,让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保障。
当系统具备赋能效果时,算法会给出一个最优解决方案。为解决人的决策平衡感强但应变能力弱的问题,便利蜂又在所有环节放弃人工干预,从工厂、物流、陈列甚至打扫卫生都交由系统快速决策,模型得以跑通。
共2页 [1] [2] 下一页
原标题:【便利蜂被曝“疯狂采集”数十万条路人信息,估值已超百亿】 内容摘要:便利店被算法挟裹,消费者也成逐利工具。 技术主义者便利蜂,正在陷入舆论风波。 在众人的印象中,便利蜂是一家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的连锁便利店,很多上班族在这里购买早午餐和零食。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zmt/61730.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