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黄建新在疫情期间,为了拍献礼建党百年的《1921》四处取景,短短1年间竟做了41次核酸。这足以见得导演是个不折不扣的“细节控”。此前,《1921》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时,不少观众就惊呼“细节爆棚”。
再比如,影片中有一处戏,拍的是熙熙攘攘的长沙街头,天空中下着小雨。在布景人员准备完毕并开始拍时,黄导却突然喊停,原因是他发现鱼贩子面前的鱼“躺平”不动了。在黄导看来,下着雨时,鱼摊上的鱼应该是活蹦乱跳的,于是工作人员马上换上鲜活的鱼。
“我希望这些历史人物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觉得自己和历史人物是有亲近感的。”在上影节的采访中,黄导如是说。
《1921》导演黄建新表示:“希望这部电影帮助年轻人回望百年征程、读懂百年初心。”据了解,该电影将于25日至27日开启全国超前点映,并于7月1日开启全国公映。
为了复刻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王仁君反反复复细读了1893年到1922年之间毛泽东的故事。导演还表示,“不要看后面的内容”,抛开演绎伟人的思想包袱,让王仁君沉浸其中。
据悉,《1921》勘景足迹遍布全国乃至海外。尤其是在上海,工作人员实地测绘了30余处相关历史旧址,最后用1:1复刻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和博文女校等实景。不少此前从未在大荧幕出现过的20年代建筑,比如“远东第一吧”之称的华尔道夫酒店长酒吧,亦首次开放给摄制组。
比如,黄建新要求必须还原人物当年的“青春感”。当年仅27、28岁的毛泽东,身材健美,喜欢跑步,平日里和其他年轻人一样,还要到上海洗衣房里打工挣钱,和现在的“打工人”没有什么区别。
于是,在首映里,观众看到了一个身材健硕、目光囧囧的毛泽东。有一组蒙太奇镜头,刻画的是青年毛泽东的跑姿,黄导每次看到监视器里王仁君跑步的镜头,都赞不绝口。
除了造型、人物细节,《1921》的布景也别具一格,力图还原旧上海的风貌。百年前,“东方巴黎”上海还没有霓虹灯,剧组把外滩扫描完后,用三维技术还原了当年的气象。剧组在所有建筑上,抖客网,逐个安装了上万个小灯泡,“制景都累坏了”,黄导笑着说。
黄导对人物细节的考究,也值得肯定。比如,一大代表李达是湖南人,但片中却特意加上他不能吃辣的细节。这是由于李达长期伏案工作,胃部受到损失所致。小小的细节,虽没有平铺直叙地刻画伟人们的不易,但却更加生动。
原标题:【细节控!《1921》制景组为再现上海建党历程,竟安装了上万个小灯泡】 内容摘要:6月以来,不少广东人都发朋友圈感叹,近期做了四五次核酸。 导演黄建新在疫情期间,为了拍献礼建党百年的《1921》四处取景,短短1年间竟做了41次核酸。这足以见得导演是个不折不扣的细节控。此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2514.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