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消除毕业生"求职焦虑",从治理实习乱象开始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在“付费实习”“付费内推”等灰色链条上,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无法脱离干系,而治理实习乱象的关键在于营造良性的职场竞争环境,提供更多实习就业的机会。

  近日,有网络博主网曝了几家知名券商的实习生冒充正式员工招聘实习生,或是打着正式员工的旗号大搞“付费内推”。

  类似的实习乱象并非第一次出现。近年来,一些中介机构和个人宣称,只要求职者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帮助其拿到知名企业的内推名额,甚至有中介公司推出“天价”实习套餐。

  不赚钱反而“倒贴钱”,很多大学生并非不明白这样的实习机会就是个“坑”。然而,明知是“坑”,为什么还要主动往里“跳”呢?

  实习乱象丛生,与毕业季的就业压力有关。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1076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7万人。面对又一年“历史新高”,大学生难免存在“求职焦虑”。他们普遍希望在校期间便能获得一份亮眼的实习经历,为将来的就业铺好路。“内卷”压力增加,让部分缺乏判断力的学生变得更加盲目,即使动辄花费几千到几万元,也挡不住“付费包进、免试录取”的诱惑。

  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对求职者提出需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等要求,而大学生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因此需要更多实习经历来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有部分学生求“大厂”无门,便动了“旁门左道”的心思,觉得为了得到大企业的实习经历,“找内部人员”或“找中介”寻找实习机会不算什么。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没有利益驱使下非法中介机构和个别人的助推,就没有实习乱象的野蛮生长。此外,互联网的普及、疫情防控的要求虽然让远程实习、“云招聘”成为现实,但是也加剧了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中介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些都为黑中介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实习乱象引人深思。靠不正当方式得来实习机会,让实习失去了其本意。选用此类实习人员,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也会受到质疑。求职招聘的“双向奔赴”,不应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而应表现为求职者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更优秀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以及用人单位通过营造更加平等、开放、透明和充分竞争的职场环境,帮助求职者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付费实习”“付费内推”等灰色链条上,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无法脱离干系,抖客网,而治理实习乱象的关键在于营造良性的职场竞争环境,提供更多实习就业的机会。今年年初,教育部已经印发相关规定,要求不得通过中介机构或有偿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下一步,国家和各地有关部门还应继续推出保障和扩大就业的措施,争取尽快落地见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毕业生的“求职焦虑”。(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应届毕业生人数破千万,是压力亦是动力

     用“组合拳”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原标题:【中经评论:消除毕业生"求职焦虑",从治理实习乱象开始
内容摘要: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 在“付费实习”“付费内推”等灰色链条上,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无法脱离干系,而治理实习乱象的关键在于营造良性的职场竞争环境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90850.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沈传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下一篇:保夏收就是保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