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食品行业舆情盘点

  食品伙伴网讯 2022年8月食品行业舆情信息如下:

  1、麦趣尔因“丙二醇事件”被罚7315万元

 

  8月下旬,麦趣尔“丙二醇事件”有了最新结果。

 

  8月22日,麦趣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通告称,于当天收到昌吉市市监局送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因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被昌吉市市监局没收违法所得36万余元、罚款7315万余元,并没收全部不合格纯牛奶产品。

 

  今年6 月 27 日,昌吉市市监局收到国家食品安全抽检信息系统平台推送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市监局检验报告,检验结论为麦趣尔2批次纯牛奶含有丙二醇,为不合格食品。6月28日,昌吉市市监局对麦趣尔启动核查处置,并依法立案侦查。

 

  经查,麦趣尔在生产麦趣尔纯牛奶、纯牛奶的前处理环节中,将原奶导入存储罐过程中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该食品添加剂的成分为“INS 1520 丙二醇97.3%、食品用香料 2.2%、水 0.5%”。案件侦查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监局对麦趣尔生产的纯牛奶组织了抽检,在麦趣尔纯牛奶(200ml/盒)及纯牛奶(200ml/盒)产品中检出丙二醇,不符合 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要求,检验结论为不合格。以上不合格纯牛奶产品货值金额共计5225071.48元,销售金额为4924542.68元,剩余不合格纯牛奶产品8413件。案发期间,当事人退赔金额4564387.8元,剩余金额360154.88元。

 

  此外,麦趣尔在通告中提到,公司于2022年7月3日停止纯牛奶生产,对照国家食品安全要求对采购、生产、质量、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严格核查、认真整改,现全部整改完毕,相关停产已经结束,逐步恢复纯牛奶生产,检验合格后上市销售。

 

  舆情点评


  麦趣尔处罚结果可以看出,违规添加被实锤。作为纯牛奶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明知故犯,违规生产,罔顾消费者的饮食健康安全,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信任一旦被打破,企业想要重新建立就很难了。通过此事,也给一些企业敲响了警钟,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一旦东窗事发,后果将不堪设。因此,企业应该依法合规生产,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来赢得消费者的欢心,良好的口碑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监管部门也需要继续加强监管,定期抽查,加大抽查范围和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对企业起到震慑作用。

 

  相关报道:纯牛奶检出丙二醇 麦趣尔被罚没7351万元

 

  2、两起行政处罚案例引热议

 

  近期,2起行政处罚案例引发网友热议,分别为“多家餐馆因卖拍黄瓜被罚款5000元”“商贩卖20元芹菜被罚6.6万”。

 

  案例一:多家餐馆因卖拍黄瓜被罚款5000元

 

  7月底,“多个餐馆卖拍黄瓜被罚款”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

 

  据悉,有媒体报道称,7月下旬,安徽省合肥市多个餐馆因未取得冷食类食品经营资质售卖凉菜被罚款。其中,包河区某酸菜鱼店因未经许可在外卖平台上经营凉拌黄瓜,被罚款5000元;庐阳区某餐饮店同样因在网上销售凉拌黄瓜被罚款5000元。此外,在池州一论坛上,也有餐饮店老板发帖反映称,自己在店内“拍黄瓜”做凉菜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5000元。

 

  此事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随后“多个餐馆因卖凉拌黄瓜被罚款5千”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对此,安徽有关部门回应称,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时候需要申请经营项目,若制售凉菜需要有冷食类食品制售许可。

 

  舆情点评


  根据《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入网食品生产者应当按照许可的类别范围销售食品,入网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许可的经营项目范围从事食品经营。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除外。”上述餐饮店仅取得热食类食品制售的许可范围,擅自通过外卖平台销售拍黄瓜等凉拌菜,超出了其获证范围,构成了“超过许可的经营项目范围从事食品经营的”违法行为。


  因此,餐饮企业若要经营凉菜制品,《食品经营许可证》的经营项目必须有“冷食类食品制售”一项,否则属于超范围经营。


  此外,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制作生食类食品、冷食类食品、裱花蛋糕,冷食类食品(既可在专间也可在专用操作区内进行的除外)需要在“专间”内加工。此举主要是考虑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避免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案例二:商贩卖20元芹菜被罚6.6万

 

  8月27日,“商贩卖芹菜收入20元被罚6万6”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关注。

 

  据报道,近日国务院督查组接到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陕西榆林的一家个体户卖了5斤不合格芹菜收入20元被市场监管部门罚了6.6万元,督查组对此展开侦查走访。

 

  走访发现,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针对小微市场主体的一些行政处罚存在“过罚不当”“类案不同罚”等问题,影响了小微市场主体的正常经营。

 

  督查组查阅台账发现,2021年以来,食品类行政处罚中,榆林市市场监管局针对小微主体的50多起处罚中,就有21起处罚金额超过5万元,其案值仅在几十元或几百元。

 

  对此,榆林市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卖出5斤超标芹菜被罚6.6万元”确实属于“过罚不当”。

 

  8月29日下午,陕西省副省长叶牛平召开推进全省市场监管执法检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整改方案,统筹好执法工作和服务市场主体,为市场主体纾忧解困。

 

  舆情点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因此,监管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根据案情酌情处理,执法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优化营商环境,而不仅仅为了罚款。当前经济形势下,执法不能只讲力度,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更要为小微主体的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

 

  3、幼儿园校园食品安全问题

 

  案例一:一幼儿园被曝给学生吃霉烂食物,最终查明系不实信息

 

  8月8日,山东招远市一幼儿园被曝给学生提供霉烂食物,此事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相关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后经官方查明,此事系由该园离职厨师散布不实信息引发。

 

原标题:【2022年8月食品行业舆情盘点
内容摘要:食品伙伴网讯 2022年8月食品行业舆情信息如下: 1、麦趣尔因丙二醇事件被罚7315万元 8月下旬,麦趣尔丙二醇事件有了最新结果。 8月22日,麦趣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通告称,于当天收到昌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xuetang/136903.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固原市开展秋季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检查
下一篇:使用过期食品原料,临沂这家糕点铺被依法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