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也是保产业供应链稳定的关键所在。
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专精特新”一词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的意义可见一斑。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跃、产业丰富,在制造业方面诞生了众多细分领域龙头。其中,广东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名第一。近三十年来,区域内“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庞大,且整体质量优异,包括华为、大疆、格力等从小企业发展为各自领域的巨无霸龙头。
2022年2月,时代商学院首次推出“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涵盖大湾区内的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视角。随着上半年收官,“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在上半年呈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摘要】
l 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累计下跌9.3%,振幅达40.89%,累计交易额达5107.56亿元。1-4月指数震荡下行,5—6月快速反弹。作为对比,同期,沪深300指数累计跌幅为9.22%,创业板指数累计跌幅为15.41%,科创50累计涨幅为12.23%。
l 2022年上半年,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新增6个成分股,目前成分股总数达48个。从地区来看,新增成分股主要集中在深圳,6家中有4家来自深圳,1家来自广州,1家来自东莞。
l 从行业分布来看,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48个成分股分布在20个行业(申万二级),主要分布于半导体、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元件等行业。
l 从市值分布来看,48个成分股平均市值为65.58亿元(2022年6月30日收盘),大湾区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市值普遍偏小,过半市值在50亿元以下;仅6家市值在100亿元以上,占比为12.5%。这符合专精特新“小而尖”“小而专”的特征。
l 从城市分布来看,成分股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聚集在深广两市。其中深圳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数量遥遥领先,达28家;广州为11家,东莞4家,其余城市数量相对较少,且大湾区内有多个城市无一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
l 营业收入方面,48个成分股2021年的平均营业收入为12.91亿元,其中营收超100亿元的有1家,超20亿元的有7家。净利润方面,48个成分股2021年的平均净利润为1.45亿元,其中净利润超5亿元的有4家。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规模小于区域内所有上市公司均值,也小于全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均值,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规模偏小。
l 成长性方面,48个成分股平均营收同比增长43.13%,平均净利润同比增长23.74%,整体来看,成长性良好,但部分企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大湾区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速高于区域内所有上市公司均值,也高于全国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均值。虽然该群体规模较小,但增速较快。
l 研发投入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成分股的2021年的平均研发费用率达10.12%,高于全国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值(8.01%),比2020年均值(9.37%)增长0.75个百分点。毛利率方面,2021年,该指数48只成分股的毛利率均值为40.75%,超过全国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37.46%)。整体来看,大湾区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规模相对较小,但质量却相对较好,符合专精特新企业小而美的特征,投资价值更高。
目录
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报告(2022年上半年)
一、指数上半年跑输沪深300
1.指数的意义及设定标准
2.指数上半年累计下跌9.3%
二、成分股基本情况
1.上半年新增6个成分股,深圳企业居多
2.半导体行业以7家居首
3.市值普遍偏小,50亿以下占比过半
4.深广莞领跑,深圳数量明显领先
三、成分股财务表现
1.6个成分股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2家预增,4家预降
2.业绩规模整体偏小但增速较快
3.研发费用率均值破10%
4. 毛利率均值超40%
5.成长性及经营质量优于全国水平
四、专精特新代表性案例
1.德方纳米:磷酸铁锂龙头彰显高成长性
2.芯海科技:信号链芯片龙头深耕自主创新
一、指数上半年跑输沪深300
1.指数的意义及设定标准
“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中小企业。它们“小而尖”“小而专”,长期专注于某些细分领域,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上深耕细作,具有专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有些企业因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一跃成为行业中的“小巨人”。
从2019年5月工信部公示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起,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先后公示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4762家,遍及31个省市区。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看,超五成企业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六成企业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企业深耕行业10年以上。可以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强劲、发展韧性足。
目前,广东共产生4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位居全国各省份第二名,仅次于浙江(470家)。广东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九市共拥有40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48家为上市公司。
2021年,广东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存量突破6万家,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形成了强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备军团。截至2021年8月,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发明专利达7000多件,稳居全国第一。广东也明确提出,力争未来五年推动3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登陆沪深交易所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
可以预见,粤港澳大湾区的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未来将成为资本市场一股重要力量,因此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下称“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指数成份股公司的挑选条件为公司总部或主要营运中心设立在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二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惠州和江门九个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A股上市公司。
该指数基日为2019年5月22日(第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发布日),基点为1000点,加权类型为流通股本加权,截至2022年6月30日共有48支样本股票,行业分布覆盖20个行业(申万二级),主要分布于半导体、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元件等。
前五大成分股分别为德方纳米(300769)、广和通(300638)、惠泰医疗、铂科新材(300811)、欧比特(300053),这些企业基本为各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发展潜力较大。
2.指数上半年累计下跌9.3%
从表现来看,2022年上半年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累计下跌9.3%,振幅达40.89%,累计交易额达5107.56亿元。1-4月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呈震荡下降趋势,从1月4日收盘的1713.88点下跌至4月27日最低点1028.36点后,开始快速反弹;截至6月30日,指数收盘为1577.66点。整体来看,上半年指数波动较大,与市场大环境有关。
作为对比,同期,沪深300指数累计跌幅为9.22%,创业板指数累计跌幅为15.41%,科创50累计涨幅为12.23%。
原标题:【大湾区专精特新指数跟踪:跑输沪深300,远逊科创50】 内容摘要:“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也是保产业供应链稳定的关键所在。 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zmt/113234.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