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本周,腾讯和阿里二季报均已出炉。仅从业绩来说,腾讯二季度业绩同比下降17%(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阿里同比下降53%。尽管业绩一般,腾讯和阿里的股价却表现稳定。即便是腾讯“计划出售美团全部股权”、阿里巴巴“转换为于香港联交所双重主要上市”、裁减员工和业务线等传闻或重要消息,也没有对这两家公司股价产生多大影响。
它们的股价稳,原因还包括其股价已经提前调整。据统计,对比去年的股价高点,腾讯和阿里的股价分别回撤了近六成或六成以上,估值均杀到了十几倍的水平。
接受《红周刊》采访的投资人表示,腾讯和阿里估值目前处于低位,虽然两家公司都在对公司整体业务瘦身重塑,但它们的核心主业、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长期角度已经具备“定投价值”。
实际上,有些投资人或投资机构正在定投或抄底腾讯和阿里。以知名投资人段永平为例,他早在2018年就买入腾讯,今年以来连续几次加仓,但腾讯占其整体仓位不到1%。他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之后还会慢慢加仓腾讯。景林资产则在二季度“抄底式”增持阿里巴巴93.6万股至124.3万股——这是其增持幅度最大的中概股。景林资产近期曾表示,“目前互联网平台公司处于业绩底+政策底+估值底的‘三底’叠加状态。”
《红周刊》按照公司现金流创造水平保守测算,在市盈率不变的情况下,未来十年腾讯市值将恢复至7万亿元的水平,阿里则约为3万亿元,即腾讯和阿里的股价对比现在至少存在1~3倍的上浮空间。有投资人表示,因为这两家超级平台企业业务模式独特,其估值还可以“高看一线”。
经历市值大缩水后
腾讯、阿里估值修复或在年底开始
截至8月17日,腾讯控股、阿里巴巴中概股和港股股价分别报收303.2港元、89.77美元、90.35港元(前复权),相较最近两年创下的历史高点累计跌幅分别为59.42%、71.89%、70.80%。统计公司总市值,腾讯从最高价日的7.17万亿港元缩水至当前的2.92万亿港元;阿里中概股和港股的总市值也分别从最高位的8507.99亿美元、6.6万亿港元降至2377.23亿美元和1.91万亿港元。
对于腾讯、阿里股价的这轮调整,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表示,“今年以来,腾讯、阿里年报季报差强人意,但两家龙头营收、净利均出现拐点并非巧合。根据时间节点来看,在本财年数据公布之前,两家都有系列动作,包括收缩财务投资、技术布局和人力资本。而市场认为,作为海外上市的全球化中资企业,在不出现全球化大事件的条件下,这种趋势短期很难扭转,以致于降低了市场预期。”
北京中海富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马喆则向《红周刊》表示,如果从后视镜的角度看,腾讯、阿里股价的深度回撤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两个平台的报表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且已持续了多个季度。微观方面,有字节跳动、抖音的威胁;宏观方面,经济形势的波动、政策的引导和管控也都对公司的成长性形成了压制。
不过,在公司杀估值过程中,常常存在“杀过头”的现象,腾讯和阿里当前的股价是否有类似现象?对此,西泽研究院院长赵建向《红周刊》指出,腾讯、阿里的估值远远低于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实际上,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科技‘独角兽’,现在的估值有非理性的因素或者说受情绪化的因素影响,因为市场对其当前一些不确定性的估值是过度折价的。我们可以看到,腾讯的市值几乎已经回到4年前,阿里是5年前,但对标全球相似的标的,翻倍的都有很多,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赵建指出,“我的想法跟段永平的相似,就是中国的经济底色和发展潜力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是在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确定性,而历史经验显示,这些不确定性总是会被修正的,我的预期是今年年底或者明年。而一旦没有了这些因素的掣肘,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科技独角兽就会走上估值修复之路,重新展现它的价值。”
某证券研究所的海外研究首席也有相似观点。她向《红周刊》表示,“我觉得这两家公司是被低估的,现在的市值并未反映其价值。但港股和中概股市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市场,一方面受到地缘政治以及美联储加息缩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内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它们的市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公司自身经营基本面。”
她判断,“我觉得这两家公司最近可能还会有一些波动,美联储加息缩表是否已经充分反映暂不明确,PCAOB审计监管谈判进展也要持续跟踪。不过,长期来看还是会有一个逐步企稳的过程,我们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港股以及互联网板块可能会有相对比较大的机会。因为内外部的环境在接下来会更加的明确,一些标志性整改案例的落地会释放一些积极的信号,企业整体的活力及经营情况也会逐步恢复常态化。”
如果按照公司未来十年的现金流创造水平保守测算,即预测未来营业收入→通过过去营业净利率预测未来的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净利率)→通过净利润以及过去经营现金流权重预测经营现金流(净利润×经营现金流权重)→通过过去非付现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率预测未来非付现成本(营业收入×非付现成本占营业收入比率)→通过以上计算出自由现金流(经营现金流-非付现成本),在市盈率不变的情况下,腾讯和阿里的价值会有怎样的表现?
《红周刊》结合历史数据发现,腾讯控股的市盈率均值约为39.92倍,截至8月17日收盘,市盈率为14.13倍,总市值为2.92万亿港元。如果以公司的历史平均估值统计,假设2022年全年公司净利润扭转下滑趋势且仅保持盈利持平,公司有望实现约3.18万亿港元的总市值。如果按照年业绩增速10%(腾讯历史上仅有两个年度出现这种情况,同时前五年增速设定为10%,后五年设定为5%)推算未来十年的盈利规模,则截至2031年公司的盈利将达到约4621.14亿元,结合当前14.13倍的市盈率统计,估值也预计将高达6.53万亿港元。
同样,《红周刊》保守假设阿里的营收增速在未来10年的前5年为10%,后5年为5%,则公司在2023财年和2032财年的营业收入分别将达10145.35亿元和19860.38亿元。
保守假设阿里的营业净利率在未来10年均为10%,则公司在2023财年和2032财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将达1014.53亿元和1986.04亿元。
保守假设同期的经营现金流占归母净利润的比重和非付现成本(折旧与摊销)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未来10年分别均为200%和5%,则公司在2023财年和2032财年的经营现金流分别将达2029.07亿元和3972.08亿元,非付现成本分别将达507.27亿元和993.02亿元。
那么,阿里在2023财年和2032财年的自由现金流分别将达1521.80亿元和2979.06亿元,年复合增长7.75%。保守假设在这10年后,阿里的自由现金流增速降至5%,结合稳健型公司10%的贴现率计算,则阿里未来10年的估值约为3.46万亿元,折合3.01万亿港元(以1人民币=1.15港元测算,下同),永续价值也高达2.19万亿元。
按照一些机构的推算,腾讯和阿里未来10年的估值水平更高,整体上保守估值上浮空间在1~3倍。不过,有投资人强调,投资的关键在于正确,而不是准确。
腾讯释放“稳增长”信号
阿里电商和云即可支撑“估值目标”
原标题:【芒格“锁仓”,段永平“慢慢买”,腾讯、阿里进入“定投”好时期】 内容摘要:截至本周,腾讯和阿里二季报均已出炉。仅从业绩来说,腾讯二季度业绩同比下降17%(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阿里同比下降53%。尽管业绩一般,腾讯和阿里的股价却表现稳定。即便是腾讯“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zmt/130770.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