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快时尚败退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大多人或许并不清楚“快时尚”三个字的准确定义,但提到它,总能在脑海里浮现出那几个硕大的服装品牌logo:H&M、ZARA或GAP,有时包括UNIQLO(优衣库)。

  这当然是对的。依靠对最新高端时装设计的快速复制能力,过去三十余年间,以上述品牌为代表的快时尚巨头们总能将流行元素批量、迅速地供给于全球的年轻人,过程中,它们轻易地完成了资本累积,并实现全球化扩张。

  全球零售业中,快时尚的贡献举足轻重。有统计数据表明,2020年,其全球市场产值达251亿美元,并将以21.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产值将达1920亿美元。

  猛兽的另一面,却又是羸弱的。

  近些年,笼罩在快时尚身上的关键词是撤店、缩减与退离,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 一个曾被视为掘金地的超级市场,也是如此。

  上个月,行业的焦点是H&M中国首店闭店;这个月,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旗下三大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同时于月底关张。

  新零售商业评论也观察到,在包括北京、上海、山东和江苏等省市在内的数十家GAP门店,近期正在集中关店清仓,大多因租约到期,品牌不再续约。

  旧事物离开,按照常规的故事逻辑,取而代之的新事物应当箭在弦上。遗憾的是,市场正在形成一个中空地带。

  尤其越来越多女性消费者觉察到,走入线下,再难买到合适的衣服,动辄数百上千的女装店内,价格与品质不成正比已是常态;转身入淘,则面临货不对板、预售期长等额外焦虑。而BM与UR等品牌的风靡,又撇不掉制造女性身材焦虑的非议。

  大型快时尚品牌接连撤退,不止带来了消费者层面的迷惘,矛盾存在各处。

  疫情当下,挣扎求生的商业地产们也在失去稳定的招商支柱。快时尚们过往占据的黄金铺位,曾在新消费火热时被新品牌们争抢,但新消费泡沫散去,如何抉择,又是一个艰难命题。

  很遗憾,快时尚撤退后,还没找到一个能打的

  01

  快时尚尴尬 

  三里屯路与工人体育场北路交汇的十字路口西北侧,矗立着国内著名的商业街区——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一个年轻人与时尚弄潮儿集聚的中心。

  太古里南区繁华,从西至东,H&M、阿迪达斯和优衣库,一字排开,曾占据了它外围最黄金的三大铺位,抖客网,并分别成为地标性的存在。

  眼下,优衣库腾挪至改造完成的太古里西区,升级成为北京首家全球旗舰店,阿迪达斯同样要升级,打造亚洲旗舰店,反而是其中传了多年要撤店的H&M,成了唯一不变的那个。

  消费者的耐心似乎见顶。“H&M什么时候撤走,它不配留在那个位置。”“换成它家的COS也比现在好。”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如是吐槽。

  作为H&M在国内的第200家门店,这里一度被视为集团在中国市场发展的里程碑,2014年5月底开业时,还请到了当红歌手吴莫愁,热闹隆重。不到十年时间,却又成为“被嫌弃”的存在。

  这个成立于1947年的瑞典时装品牌,进入21世纪后才选择进军亚洲市场,2007年,选址上海淮海中路651号,开设了国内首店。上个月,该店宣布正式撤店关闭,又被视为衰败的里程碑。

  H&M当然只是一个行业的缩影。单最近,就有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旗下三大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同时告别,将于7月份停止中国地区的运营。

  分析普遍认为,快时尚的颓败主要归因于电商崛起和消费者心态变化。

  一方面,网购的发达使得人们再难走进线下,而电商平台能够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服饰品,快时尚不再是必须;另一方面,从90后开始,到如今的00一代,年轻人愈发追求品质和个性化需求,快时尚看起来不再“性感”。

  自然,其中各家也有各自的问题,如H&M涉“新疆棉”事件,引发消费者抵制潮,ZARA母公司重新归置产品线,以期转型。

  由此,回到三里屯太古里的黄金铺位:

  当消费者主动“抛弃”、甚至想三里屯所想、直接去H&M化,是一道关乎调性的是非题。

  近些年,商业地产的核心命题是转型,在三里屯,是如何高端化。

  太古里官方口径中,这里目标成为“顶尖奢侈品全球旗舰店集群”,在优衣库转至西区后,其原址——该片区的门面大楼被Gentle Monster接手,一家来自韩国的高端潮流眼镜品牌,在上海淮海中路,它拥有一间超3000平米的旗舰店。

  有意思的是,北京冬奥会期间,大楼的外墙一度被安踏广告承包,甚至请来了代言人谷爱凌亮相站台,还引发猜测,或是安踏大手笔拿下,但观点相左的人们笃定:“安踏还不够格。”

  老派与低端,品牌最怕的桎梏。

  02

  商业地产无奈 

  不是每一块地皮都有北京三里屯的好命。

  “北上广深可能不适用,但在其他城市,H&M、ZARA这些,都是各个商场非常想要的。”王寒(化名)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她供职于西安一处商业地产招商部,疫情当下,合作难谈,最近的工作便是频繁拜访意向品牌。

  王寒补充,对一般的商业地产来说,大型快时尚品牌是“最能带客流的”,收益反而不是首要考量因素。据她了解,去年,西安熙地港(City On)谈成的一单大生意,就是与ZARA一口气签下16年的合约,且合约期内租金不变。

  通常情况下,商场内入驻的品牌被分为两类,一种是流量型,快时尚和餐饮是最典型的两个类别,承担聚拢人气的作用;一种为租金型,顾名思义,是向商场贡献营收的“大户”,集中于美妆和品牌女装,也是外界公认溢价很高的品类。

  品牌与商场的合同大多一签三年,为保障业绩,也或是一定的激励手段,前者会面临一定的合约期内淘汰制,即未达营业额预期,会被商场“清退”。

  快时尚们显然不必担忧这个问题。

  一名商业地产选址顾问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对于购物中心来说,ZARA、H&M等快时尚品牌通常占据着黄金铺位,即商场一层,也是最能定商场调性的地方,因此,招商会倾向于一线奢侈品或轻奢品牌。快时尚尽管价格相对低廉,但因为是大型跨国集团品牌,仍符合“守调性”的需求。

  毫无疑问,快时尚汹涌的撤店潮,均是自身业绩压力和战略定位使然。

  但撤退潮之后,快时尚们为市场留下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谁来消化这些黄金铺位?

  严格地说,一处商业地产中,快时尚为代表的品牌为主力店型,相同定位的还有丝芙兰(SEPHORA)等,如今,因为全球业绩下滑、转型等需求,快时尚大批撤退,丝芙兰们也受困于此,开店额度缩减,很难增新,商业地产们,面临一个行业层面的棘手问题:招商。

  招什么商?

  王寒最近的烦恼是筛选新的消费品牌。从体量和知名度上来说,她所服务的购物中心在西安当地属于前列,随着北上广深市场的饱和,新消费品牌扩张外溢,已经能承接不少头部新品牌,但对于该商场来说,更希望谈下“首店”。

2页 [1] [2] 下一页 

外媒:中国快时尚巨头Shein增速骤减,千亿估值承压

她经济又催火一个「快时尚」,规模2000亿

上海首店即将闭店,美国快时尚品牌A&F缘何盛况不再?

95后的“快时尚”是买黄金

中外服装快销品牌大溃败,快时尚怎么就不香了?

原标题:【很遗憾,快时尚败退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内容摘要:大多人或许并不清楚快时尚三个字的准确定义,但提到它,总能在脑海里浮现出那几个硕大的服装品牌logo:HM、ZARA或GAP,有时包括UNIQLO(优衣库)。 这当然是对的。依靠对最新高端时装设计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119199.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规范才能致远 陪诊服务亟需监管“陪护”
下一篇:消费蓄势,机遇蔚然:第五届【界面新消费盛典】云峰会圆满落幕